近年来,一种名为“网络轰炸电话”的骚扰手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。这种技术通过自动化软件或平台,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号码发送大量电话或短信,导致受害者通讯瘫痪。许多人因债务纠纷、恶意报复甚至恶作剧而成为目标,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也日益猖獗。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一现象的运作原理、危害及应对措施。
网络轰炸电话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接口或虚拟拨号工具,批量发起呼叫或短信。攻击者通常通过非法渠道购买“轰炸平台”服务,输入目标号码后,系统会自动调用多个网络电话接口,实现高频次拨号。部分平台甚至支持自定义呼叫间隔和伪装号码,增加追踪难度。由于成本低廉且操作简单,这类工具极易被滥用。
表面上看,轰炸电话只是骚扰,实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受害者手机被持续占线,无法接收重要来电;商家客服热线若遭攻击,将直接影响正常经营;更有人因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焦虑症状。此外,轰炸电话常与诈骗结合,例如冒充公检法机关制造恐慌。2022年某地警方曾破获一起案件,犯罪团伙利用轰炸电话逼迫受害人转账,单笔金额高达50万元。
遭遇轰炸电话时,可立即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,或联系运营商开通“应急防护服务”。安卓用户可通过第三方应用标记陌生号码,iOS用户可设置“静音未知来电”。若骚扰持续,务必保存通话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值得注意的是,切勿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透露验证码,避免个人信息进一步泄露。
我国《网络安全法》明确规定,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、干扰正常功能的行为。2023年公安部开展的“净网行动”中,多个轰炸电话平台被捣毁,开发者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刑事拘留。公众也应提高警惕,拒绝购买或使用此类服务,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。
上一篇:短信轰炸:原理、防范与法律警示
下一篇:没有了!